top of page

京杭大运河采雨亭

Grand Canal Umbrella Pavilion

 

地点:​杭州京杭大运河河畔

面积:60平方米

​时间:2015

​阶段:建成

2015年9月,我们受到余杭融设计图书馆的邀请进行了一个以传统纸伞为主题的创作。设计利用传统的手工艺和材料(原竹、皮纸),结合了新的数字化设计技术,设计和建造了伞亭的原型。这是一个跨界的,结合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新颖作品,试图重新定义纸伞这个传统的器具和它的制作工艺,以此为出发点,用心思考如何能够创造性的延续我们的传统,以及怎样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重新赋予伞这个传统固化印象新的生命力。该项设计于今年9月受到中国建筑学会与杭州运河集团的邀请永久的屹立于京杭大运河河畔。考虑到了材料结构的持久性问题,我们在伞亭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优化,改善了结构节点和采用环保的室外竹材料;设计上重新调整了结构形式,使伞亭与运河的环境形成动态的、互动的空间。

这个设计尝试打破传统纸伞的符号性与物件性,把它转化为抽象的面, 从而试图创造出流动的空间。伞空间系统运用数学逻辑来控制竹结构与空间形式的变异关系, 柱子的高度与位置是系统的控制参数, 最后结合了竹子材料性能完成了最终的形式生成。整个系统通过这种参数关系灵活变化,以单体或者组合的方式,可以适合不同场地和功能的需求, 创造出一个开放的, 动态的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诗意空间。

伞亭是一个绿色环保的、数字化生成的设计。它采用了天然的竹子和手工皮纸,和使用了传统的手工纸伞制作工艺。伞面的皮纸分块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激光切割,无缝地连接了设计与制造的过程。竹子结构的制作利用了电脑模型,用数字信息来规范竹架构成,并借用计算机力学模拟来寻找结构和形式的最佳平衡状态。通过新的数字化设计方式,纸亭的生成结合了竹和皮纸的材料特性,促进了纸亭材料系统的涌现,达到材料、结构、与形式的统一。

伞亭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竹材料,纸伞手工艺, 和新的数字化设计技术,试图寻找纸伞结构的全新的物质形态和空间体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给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京杭大运河虽已默默奔淌千年,但这条连接我国南北的生命之河,却从来没有停止对两岸人民的滋养和呵护。它如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连接着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采雨亭坐落在运河河畔,与地标建筑拱宸桥相印成章。寄托了古今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的愿望。

伞亭连续动态的双曲面把运河的记忆卷入其中,让游客感受到运河浓厚的历史情怀;曲面的开放性更把空间延展开来,打破空间的内外分割,把空间融化于环境。伞亭场地位于京杭大运河河畔,眺望拱宸桥,其流动的伞空间形态与流淌了2500年的水波相呼应。伞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息和观景的场所。 伞的底座是花坛也是用于休息的座椅,伞的曲面形态将采集到的雨水,用于灌溉底座的植物,达到伞系统与绿植共生的完美融合。

bottom of page